亲爱的网友们,很多人可能对所遗子孙在于清白文言文翻译和徐勉南北朝时期南梁名臣、文学家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所遗子孙在于清白文言文翻译和徐勉南北朝时期南梁名臣、文学家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所遗子孙在于清白文言文翻译

1. 急需文言文《清白遗产》的翻译

勉虽居显位,不管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如其不才,终为他有。”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代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⑥不经营而已。薄躬⑦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⑧,不如一经。’评求此言,信非徒语⑨。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

译文:徐勉虽然官位显要,无心经管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为了告诫他儿子徐崧,曾经写道:“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起过,并不在乎要去经营什么(委实没有什么可以经营的)。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仅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培养他们有知识有技术(不如一经,经,五经,泛指一门专业。此句中比拟不如有一门学问)。’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2. 古文“清白遗产”的译文

1.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多次升职做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该去赴任时,路过昌邑(地名),他曾经推荐过的荆州茂才(秀才)王密正是昌邑县令,夜里揣着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知道的!“王密惭愧的走了。后来杨震改任涿郡太守。他生性廉洁,不接受私人拜见。他的子孙经常吃素菜、徒步行走,他的故交中的长者有劝他置办产业的,杨震不肯做,说:“让我的后世被称为清白官员的子孙,把这个名声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吗!”

2.遗之以清白

勉①虽居显位,不管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②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③也,则自致辎④;如其不才,终为他有⑤。”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代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⑥不经营而已。薄躬⑦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⑧,不如一经。’评求此言,信非徒语⑨。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 ——《梁书·徐勉传》

注:①勉,徐勉,字修仁。幼年孤贫,早励清节。南朝梁武帝时,授宣慰将军。置佐史,侍中、仆射。后又迁尚书仆射、中卫将军。徐勉越升重位,越是尽心,知无不为。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移授特进、右光禄大夫、侍中、中卫将军,置佐史。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卒,时年七十,诏赠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简肃公。②门人,弟子、学生、后进。③才,有才学,本领。④辎 ,车辆。辎,载重车;,轻便车。特谓财富、官职。⑤终为他有,最后还是归为别人所有。⑥直,特意。⑦薄躬,贫困穷迫。⑧籯,竹箱之类。⑨徒语,说说而已,空话。

释文:徐勉虽然官位显要,无心经管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为了告诫他儿子徐崧,曾经写道:“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起过,并不在乎要去经营什么(委实没有什么可以经营的)。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仅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培养他们有知识有技术(不如一经,经,五经,泛指一门专业。此句中比拟不如有一门学问)。’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3. 遗产 文言文 翻译

是 田父遗产吗?

译文:

从前有一个农夫,幼时丧父,生活一直很穷困,直到三十岁才娶了老婆。他每天日出的时候就去耕作,天黑的时候才回来休息,亲自教养子女,并且拿出钱财救济那些生活贫穷潦倒的人。农夫八十岁时(得病)躺在床上起不来了,在快要死的时候,叫儿子及孙子来到床前,说:“我快要死了,没有金银财宝遗留给你们,只有两件东西可以作为纪念。”于是手指一个木台,叫大儿子去打开它。大家只见到一把锄头,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大家都觉得很惊奇。农夫说:“锄头,是我希望你们一生都辛勤劳作;普通的衣服,是我希望你们一生都勤俭朴素。”说完这些话,农夫就死了。儿孙们于是永远紧记他的心愿。

4. 所遗子孙 在于清白中房彦是个怎样的人

房彦谦,字孝冲,本来是清河人.世代为名门大姓.房彦谦很早就成了孤儿,对自己的父亲一无所知.他的长兄房彦询,认为房彦谦天性聪颖有悟性,亲自教他读书.七岁时,已经诵读数万字的文章,亲戚朋友认为他很奇特.十五岁时,过继给后叔父房子贞,事奉继母,超过亲生母亲.后来为继母守丧,他不进饮食有五天.事奉伯父乐陵太守房豹,竭心尽力,每当有时令珍果,自己从不先吃.遇到亲戚的丧期,必定以粗米,草菜为食,尽到礼节,宗族中的人都以他为榜样.后来从师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于是广泛涉猎五经.懂得作文,擅长草书和隶书,能言善辩,风采气概超出常人.十八岁时,恰好广宁王孝珩做齐州刺史,征召房彦谦任主簿.当时官场纪律松弛,州郡的官员尤其放纵松懈.等到房彦谦任职,清正廉洁遵纪守法,州郡官员规规矩矩,没有谁不敬畏他.。

5. 《“房彦谦,字孝冲”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世为著姓。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

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

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 后丁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

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

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

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

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若州司马。 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生为!”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

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

会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朝廷以彦谦公方宿著,时望所归,征授司隶刺史。

彦谦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凡所荐举,皆人伦表式。其有弹射,当之者曾无怨言。

司隶别驾刘陀,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有识嘉之,陀亦不敢为恨。

其后隋政渐乱,朝廷靡然,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

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彦谦居家,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

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

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

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节选自《隋书·房彦谦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兄彦询,雅有清鉴 雅:高雅B.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高:超出C.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固:坚持D.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 擢:提拔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 /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 /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C.事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 /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D.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房彦谦有操守的一组是①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②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③刺史惮之,皆为之拜④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⑤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⑥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彦谦事奉继母,超过了他的生母,每年四季的山珍水果,自己不先吃,让继母先品尝。

B.房彦谦为官惠民,深受百姓爱戴,就连当时的大文豪内史侍郎薛道衡,也对他特别地尊敬。C.房彦谦为人正直,凡是他所举荐的,都是杰出的人才;彦谦弹劾他人时,被弹劾者竟然没有怨言。

D.房彦谦虽然身居高官,但平时勤俭朴素,所得俸禄,都拿来周济亲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返回目录

徐勉(南北朝时期南梁名臣、文学家)详细资料大全

徐勉(466年-535年),字修仁。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名臣、文学家。

徐勉自少孤贫,早励清节。为人笃志好学,初入国子学,后补西阳国侍郎。梁朝建立后,拜中书侍郎,转尚书左丞,与周舍同心佐政,号称贤相。迁太子詹事,辅佐太子萧统。又拜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铨选,迁侍中、尚书右仆射,官至中书令,以足疾去位。大同元年(535年),徐勉去世,年七十。获赠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諡号“简肃”。

徐勉善属文,勤著述,虽当机务,下笔不休。曾因起居注烦杂,于是加以删撰,为《流别起居注》六百卷,另有《左丞弹事》、《选品》、《太庙祝文》、《会林》等书集,今多已佚失。

基本介绍

  • 本名 :徐勉
  • 别称 :徐修仁
  • 字号 :字修仁
  • 所处时代 :南北朝
  • 民族族群 :汉族
  • 出生地 :东海郡郯县
  • 出生时间 :466年
  • 去世时间 :535年
人物介绍,人物评价,个人作品,轶事典故,亲属成员,后世纪念,

人物介绍

徐勉生于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年),自少孤贫,早励清节。六岁属祈霁文,见称耆宿。既长,笃志好学。起家国子学生,国子祭酒王俭每每称赞勉有宰辅之量。射策举高第,补西阳王国侍郎。 迁吏部尚书,尝与宾客夜坐,有求詹事府五官者。徐勉正色:“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累官中书令。 徐勉所撰《戒子书》,为世传诵。梁世言相者,徐勉及范云而巳。 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卒,年七十,諡号“简肃”(諡法称“居敬行简称为简,执心决断为肃”)。

人物评价

陈朝吏部尚书姚察:徐勉少而厉志忘食,发愤修身,慎言行,择交游;及居重任,竭诚事主,动师古始,依则先王,提衡端轨,物无异议,为梁宗臣,盛矣。” 《资治通鉴》上也说梁朝称得上贤相的只有范云和徐勉二人。

个人作品

徐勉善属文,勤著述,虽当机务,下笔不休。尝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撰,为流别起居注六百卷,(《南史》作六百六十卷。此从《梁书》)左丞弹事五卷,在选曹撰选品五卷,(《南史》作三卷。此从《梁书》)齐时撰太庙祝文二卷,以孔释二教殊途同归,撰会林五十卷,凡所著前后二集四十五卷,(《南史》作五十卷,《隋书志》作五十一卷,《两唐书志》作四十一卷。此从《梁书》)又为妇人章表集十卷,皆行于世。

轶事典故

群犬惊吠 祖籍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的徐勉,从小笃志好学,早励清节。梁天监二年(公元502年),他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此时梁朝建立才一年多些时间,梁武帝又兴师北伐,朝中政务军务十分繁忙。徐勉这时虽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员之一,但因为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为了不延误军机,梁武帝于是让他“参掌军书”。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确实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几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养了一群狗,因为他回来得少,这些狗都不认得自己的主人了,他每次回来,都要引起它们的狂吠。畜生们完全把主人当成了陌生人,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觉得无奈。有一次他感叹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轶事。” 只谈风月,不论公事 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吏部是古代六部之首,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其主官便是尚书。跑官现象不仅现代有,古代也有。徐勉做了吏部尚书,掌握了官吏的任免大权之后,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有些脸皮厚的人,甚至干脆伸手要官。徐勉的态度是一律不给。有一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的关系比较好,有一次狮子大开口,一次便“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地告辞了。史载:“勉居选官,彝伦有序”,“故时人咸服其无私”。一个古代的“中央组织人事部长”,在用人方面能让众人服其无私,是容易做到的吗?手中握有人事任免权的人,对跑官要官者的态度有没有徐勉那样“绝情”呢?《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私仇不入公门”,意谓个人之间的仇怨,不能带到处理公务中来,那么,徐勉在家里要求来客“只可谈风月(清风明月之美景,可理解为朋友私情),不宜及公事”,也就是不在私室拿原则做交易,不是同样值得称道吗?我们如果都能做到不给跑官者以官职,什么“身体靠运动,当官靠活动”之类的传言也就不攻自破,没有流传的市场了。 遗子孙之以清白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是对古代官吏皆贪财的生动写照。其实,古代的贪官虽说比比皆是,但廉吏也是不乏其人的。徐勉就是一个十分清廉的官员。史书上说他“虽居显位,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这些话绝非溢美之词。看到他家如此清贫,一些好心人便劝他经营产业,为子孙后代着想。徐勉回答说:“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辎和軿都是古代的车名,此处连用意为家产);如其不才,终为他有。” “遗子孙以清白”这一思想绝非徐勉一时的即兴之言,而是发自他内心的真诚表露。只要读读他给儿子徐崧的一封家书,就可证明这一点。他在这封《诫子书》中说:“吾家本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详求此言,信非徒语。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今且望汝全吾此志,则无所恨矣。”大意是说:我家本来就清廉,因此常常过著贫穷素朴的生活。至于产业的事情,不但从来没有经营过,也从未谈起过。古人所说“将清白遗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遗产吗?”古人又说:“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传给他们一部经书。”详细探求这些话,确实不是虚妄之词。我虽然不聪敏,但实有这样的志向,希望能够遵循、奉行古人这个教诲,从不敢堕落失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体察我的志向,则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和失望的了。 古往今来,多数父母遗留给子女的往往是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这种父母看似爱子,实则害之,最终只能使子女滋长依赖心理,从而丧失独立创业的勇气和能力,坐吃山空,因而是愚蠢的、不明智的。徐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要以光辉的人格风范传给子女,这对今天某些不知教子,只知敛财的父母是有所启示的。

亲属成员

祖父:徐长宗,宋高祖刘裕霸府行参军。 父亲:徐融,任南昌相。 长子:徐崧,晋安太守。 次子:徐悱(?年—525),字敬业,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普通五年。幼聪敏,能属文。起家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掌书记之任。累迁洗马中舍人,犹掌书记。出入宫坊者历年。以足疾,出为溪东王友,迁晋安内史。早卒。父勉悲甚,为之作《答客喻》。妻刘令娴作文祭之,辞甚凄恻。《玉台新咏》中有悱与令娴的赠答诗数首,可以窥见这一对文学夫妻在闺房中的情好。 次媳:刘令娴,南朝诗人刘孝绰妹,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世称刘三娘。《梁书·刘孝绰传》中载有她的事迹。刘令娴的诗多写闺怨,其中最著名的是《答外诗》二首,是回赠丈夫徐悱之作。诗中通过写景来衬托相思之情,颇为真切生动。524年,徐悱死,令娴作《祭夫文》,辞意凄惋,留下“令名士搁笔”的美谈。此文载于《艺文类聚》。 刘令娴的作品《唐书·经籍志》说有文集六卷(《刘氏集》);而《隋书·经籍志》则作三卷,已佚。《梁书·刘孝绰传》中载有她的事迹。

后世纪念

后世为缅怀和继承徐勉的高风亮节,郡望堂号为“风月堂”。

返回目录

南史 徐勉传 文言文翻译

徐勉,字修仁,南北朝时梁朝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人。
徐勉一生行事公正而谨慎,到普通六年(525年)时,梁武帝升他为中书令,并赐给二十名亲信作护卫。徐勉以有病为由请求解除他的朝内职务,梁武帝不准。
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但他从不营置家产。平时所得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族中的穷困者,因此家里没有积蓄。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子孙如果有才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会转到别人手中去。”徐勉曾写信告诫儿子徐崧说:
“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得清苦。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古人说:‘以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不也是一份很丰厚的遗产吗!’又说:‘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我虽然才能低下,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自从我身居高位以来,将近三十年,一些门人和老朋友极力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有人劝我购置田园;有的人劝我开设商店客栈,或者搞点水上运输,也会经营生利,发财致富。像这样一些意见,我都拒绝未采纳。这并不是我要学汉朝的公仪休那样‘拔葵去识’不与民争利,只是想避免后代为争夺财产而闹得一塌糊涂……”
徐勉终生洁身不贪,言传身教,屡次训诫子孙属守律。这还只是父为子树立的楷模作用 。更有远见的是,他不为子孙置办产业,而是将宝贵的清白遗给后代,让后人享用无穷

返回目录

风月尚书--徐勉

徐勉(466-535年),字修仁,南朝萧梁时期,拜吏部尚书,官至中书令。徐勉居官不徇私情,任吏部尚书时,有门客向他请托要做官,他严词拒绝说:“今晚只谈风月,不谈公事”,身居要职多年,从来不营私产。并说:“人遗子孙以财帛,我遗之以清白”。

返回目录

徐勉的人物介绍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二年(466),卒于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七十岁。少孤贫,早励清节。六岁属祈霁文,见称耆宿。既长,笃志好学。起家国子生。太尉文宪公王俭时为祭酒,每称勉有宰辅之量。射策举高第,补西阳王国侍郎。历吏部尚书;尝与客夜坐,有求詹事五官者,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累官至中书令。其戒子书,为世传诵。梁世言相者,勉及范云而巳。卒,谥简肃。

返回目录

徐勉的介绍

徐勉(466年—535年),字修仁,汉族,东海郯人(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南北朝时期南梁文学家、中书令,因“居敬行简称为简,执心决断为肃”,死后谥“简肃公”。嫡传后人为缅怀继承徐勉的高风亮节,将堂号定为“风月堂”。

返回目录

《南史》卷六十 列传第五十(2)

江革字休映,济阳考城人也。祖齐之,宋都水使者,尚书金部郎。父柔之,齐尚书仓部郎,有孝行,以母忧毁卒。
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与第四弟观同生,少孤贫,傍无师友,兄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中书郎王融、吏部郎谢朓雅相钦重。朓尝行还过候革,时大寒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其所着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司徒竟陵王闻其名,引为西邸学士。
弱冠举南徐州秀才。时豫章胡谐之行州事,王融与谐之书令荐革。谐之方贡琅邪王泛,便以革代之。仆射江祏深相引接,祏为太子詹事,启革为丞。祏时权倾朝右,以革才堪经国,令参掌机务,诏诰文檄皆委以具。革防杜形迹,外人不知。祏诛,宾客皆罹其罪,革独以智免。除尚书驾部郎。
中兴元年,梁武帝入石头,时吴兴太守袁昂据郡拒义不从,革制书与昂,于坐立成,辞义典雅,帝深赏叹之,令与徐勉同掌书记。建安王为雍州刺史,表求管记,以革为征北记室参军,带中庐令。与弟观少长共居,不忍离别,苦求同行。以观为征北行参军,兼记室。时吴兴沈约、乐安任昉与革书云:「比闻雍府妙选英才,文房之职,总卿昆季,可谓驭二龙于长途,骋骐骥于千里。」途次江夏,观卒。革在雍州,为府王所礼,款若布衣。后为建康正,频迁秣陵、建康令,为政明肃,豪强惮之。历中书舍人,尚书左丞,晋安王长史、寻阳太守,行江州府事。徙庐陵王长史,太守、行事如故。以清严为属城所惮。时少王行事,多倾意于签帅,革以正直自居,不与典签赵道智坐。道智因还都启事,面陈革堕事好酒,以琅邪王昙聪代为行事。南州士庶为之语曰:「故人不道智,新人佞散骑,莫知度不度,新人不如故。」迁御史中丞,弹奏豪权,一无所避。
后为镇北豫章王长史、广陵太守。时魏徐州刺史元法僧降附,革被敕随府王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泛舟而还。途经下邳,为魏人所执。魏徐州刺史安丰王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脚疾不拜,延明将害之,见革辞色严正,更加敬重。时祖搄同被拘絷,延明使搄作欹器漏刻铭,革唾骂搄曰:「卿荷国厚恩,已无报答,乃为虏立铭,孤负朝廷。」延明闻之,乃令革作丈八寺碑并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将加棰扑,革厉色曰:「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馀性命。会魏帝请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及祖搄还朝。上大宴,举酒劝革曰:「卿那不畏延明害?」对曰:「臣行年六十,死不为夭,岂畏延明。」帝曰:「今日始见苏武之节。」于是以为太尉临川王长史。
时帝惑于佛教,朝贤多启求受戒。革精信因果,而帝未知,谓革不奉佛法,乃赐革觉意诗五百字,云:「唯当勤精进,自强行胜修,岂可作底突,如彼必死囚。以此告江革,并及诸贵游。」又手敕曰:「果报不可不信,岂得底突如对元延明邪。」革因乞受菩萨戒。
时武陵王纪在东州,颇骄纵,上以臧盾性弱,不能匡正,召革慰遣,乃除武陵王长史、会稽郡丞,行府州事。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闻革应至,并赉持缘道迎候。革曰:「我通不受饷,不容独当故人筐篚。」至镇唯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殷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辩析,曾无疑滞,人安吏畏,百城震恐。琅邪王骞为山阴令,赃货狼籍,望风自解。府王惮之。每侍燕,言论必以诗、书,王因此耽学好文。典签沈炽文以王所制诗呈武帝,帝谓仆射徐勉曰:「革果称职。」乃除都官尚书。将还,赠遗一无所受,送故依旧订舫,革并不纳,唯乘台所给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请济江徙重物以迮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馀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革至郡唯有公给仗身二十人,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反省游军尉,百姓逾恐。革乃广施恩惠,盗贼静息。
武陵王出镇江州,乃曰:「我得江革文,得革清贫,岂能一日忘之,当与其同饱。」乃表革同行。除南中郎长史、寻阳太守。征入为度支尚书。好奖进闾阎,为后生延誉,由是衣冠士子翕然归之。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序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每朝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贵所疾。乃谢病还家,除光禄大夫,优游闲放,以文酒自娱。卒,諡曰强子。有集二十卷行于世。革历官八府长史,四王行事,三为二千石,傍无姬侍,家徒壁立,时以此高之。长子行敏早卒,次子德藻。
德藻字德藻,好学,美风仪,身长七尺四寸。性至孝,事亲尽礼。与异产昆弟居,恩惠甚笃。涉猎经籍,善属文。仕梁为尚书比部郎,以父忧去职。服阕后,容貌毁瘠,如居丧时。
及陈武帝受禅,为秘书监,兼尚书左丞。寻以本官兼中书舍人。天嘉中,兼散骑常侍,与中书郎刘师知使齐,着北征道里记三卷。还除太子中庶子。迁御史中丞,坐公事免。后自求宰县,补新渝令。政尚恩惠,颇有异绩。卒于官,文帝赠散骑常侍。文笔十五卷。子椿亦善属文,位尚书右丞。
德藻弟从简,少有文情,年十七,作采荷调以刺何敬容,为当时所赏。位司徒从事中郎。侯景乱,为任约所害。子兼叩
头流血,乞代父命,以身蔽刃,遂俱见杀,天下痛之。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祖长宗,宋武帝霸府行参军。父融,南昌相。
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又尝谓诸子曰:「此人师也,尔等则而行之。」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射策甲科,起家王国侍郎,补太学博士。时每有议定,勉理证明允,莫能贬夺,同官咸取则焉。迁临海王西中郎田曹行参军,俄徙署都曹。时琅邪王融一时才俊,特相慕悦,尝请交焉。勉谓所亲曰:「王郎名高望促,难可轻霹衣裾。」融后果陷于法,以此见推识鉴。累迁领军长史。
初与长沙宣武王游,梁武帝深器赏之,及武帝兵至建邺,勉于新林谒见,帝甚加恩礼,使管书记。及帝即位,拜中书侍郎,进领中书通事舍人,直内省。迁临川王后军谘议、尚书左丞。自掌枢宪,多所纠举,时论以为称职。
天监三年,除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迁侍中。时师方侵魏,候驿填委。勉参掌军书,劬劳夙夜,动经数旬,乃一还家。群犬惊吠,勉叹曰:「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勉居选官,彜伦有序。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又该综百氏,皆避其讳。尝及闸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天监初,官名互有省置,勉撰立选簿奏之,有诏施用。其制开九品为十八班,自是贪冒苟进者以财货取通,守道沦退者以贫寒见没矣。
后为左卫将军,领太子中庶子,侍东宫。昭明太子尚幼,敕知宫事,太子礼之甚重,每事询谋。尝于殿讲孝经,临川王宏、尚书令沈约备二傅,勉与国子祭酒张充为执经,王莹、张稷、柳憕、王暕为侍讲。时选极亲贤,妙尽人誉。勉陈让数四,又与沈约书,求换侍讲,诏弗许,然后就焉。旧扬、徐首迎主簿,尽选国华中正,取勉子崧充南徐选首。帝敕之曰:「卿寒士,而子与王志子同迎,偃王以来未之有也。」勉耻以其先为戏,答旨不恭,由是左迁散骑常侍,领游击将军。
后为太子詹事,又迁尚书右仆射,詹事如故。时人间丧事多不遵礼,朝终夕殡,相尚以速。勉上疏曰:「礼记问丧云:’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顷来不遵斯制,送终之礼,殡以期日。润屋豪家,乃或半晷。衣衾棺椁,以速为荣。亲戚徒隶,各念休反。故属纩才毕,灰钉已具。忘狐鼠之顾步,媿燕雀之徊翔,伤情灭理,莫此为大。且人子承衾之时,志懑心绝,丧事所资,悉关他手。爱憎深浅,事实难原。如觇视或爽,存没违滥,使万有其一,怨酷已多,岂若缓其告敛之辰,申其望生之冀。请自今士庶宜悉依古,三日大敛。如其不奉,加以纠绳。」诏可其奏。
又除尚书仆射、中卫将军。勉以旧恩,继升重位,尽心奉上,知无不为。爰自小选迄于此职,常参掌衡石,甚得士心。禁省中事,未尝漏泄,每有表奏,辄焚稿草。博通经史,多识前载。齐世王俭居职已后,莫有逮者。朝仪国典,昏冠吉凶,勉皆预图议。

返回目录

天下清官之徐勉

徐勉(466年-535年),字修仁,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南朝梁时期宰相、文学家,南昌相徐融的儿子。
徐勉被后世誉为“风月尚书”,因其在拒绝收礼的事情上,就曾留下了一段传颂千古的清官韵事。
梁天监二年(公元502年),徐勉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此时梁朝刚建立不久,百业待兴,再加上梁武帝又兴师北伐,以致朝中军政事务十分繁忙。徐勉这时虽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员之一,但因为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颇受梁武帝器重,因此,徐勉还被委以“参掌军书”之职。
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面对各项烦琐的军政事务,他不得不夜宿于官衙,挑灯埋首于公务,甚至连回家的时间都不多。史载,徐勉家里养了一群看家之犬,由于他忙于政务,无暇回家,以至于这些看门之犬,竟然连他这个主人都不认识。徐勉难得抽空回趟家,竟会招致群犬狂吠,就像对待陌生人一样。
看门之犬竟将主人当成了陌生人,看似笑话,其实恰恰衬托出了徐勉之勤。对此,徐勉既觉得好笑,又感到无奈,自嘲道:“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意思就是说,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逸事。
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吏部是古代六部之首,负责官员的升迁、贬黜、调任等人事工作,其主官便是尚书。徐勉做了吏部尚书,掌握了官吏的任免大权。此后,徐勉家里热闹非常,可谓是门庭若市。许多门生故吏都前来套近乎、攀交情、拉关系、走后门,有些脸皮厚的人,甚至直接伸手要官。
据说,有一个叫虞暠的人,自认与徐勉关系莫逆,竟自备“厚礼”,亲自登门拜访,名曰探望好友,但真实目的却是求官。
当然,虞暠来到徐府后,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开口求官,而是说了许多客气话、场面话,甚至是马屁话。徐勉虽然猜到了他的来意,但是,既然虞暠没有明言,他自然不能将客人扫地出门。于是,徐勉只好吩咐下人准备酒宴,以尽地主之谊。
觥筹交错、把酒言欢之时,虞暠时而旁敲侧击,时而暗示提醒。对此,徐勉都借着酒劲装糊涂,愣是没有许下任何承诺。最后,虞暠实在是没辙了,只能硬着头皮说明来意,直截了当地说想谋求一官半职。
窗户纸既已捅破,徐勉自然不好再装糊涂。正常来说,碰到这种情况,官员们要么碍于情面,被迫应承下来,要么就严厉斥责,甚至直接下逐客令。但是,徐勉却打了个太极,半认真半玩笑地说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徐勉顾左右而言他,既没答应,也没拒绝,偏偏又说得很有味道,让人无法再重提旧事,既避开了话题,又保全了情意,轻描淡写,委婉风趣地回绝了虞暠的求官之请。最终,虞暠哑口无言,只能悻悻而归。
此事被后世清官津津乐道,到如今,朋友相聚的时候,还时常蹦出“今夜只谈风月,不谈工作”的幽默之语。徐勉这个“风月尚书”也因此名留青史,成为了青史留名的清官榜样。
他不徇私、不徇情、坚持原则、只谈风月的行为,正应了《韩非子》中的那句话:“私仇不入公门”,为官之人,切记不可将个人的仇怨情谊带到公务中来。

返回目录

《梁书·徐勉传》的译文

遗之以清白
勉①虽居显位,不管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②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③也,则自致辎④;如其不才,终为他有⑤。”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代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⑥不经营而已。薄躬⑦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⑧,不如一经。’评求此言,信非徒语⑨。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
——《梁书·徐勉传》
注:①勉,徐勉,字修仁。幼年孤贫,早励清节。南朝梁武帝时,授宣慰将军。置佐史,侍中、仆射。后又迁尚书仆射、中卫将军。徐勉越升重位,越是尽心,知无不为。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移授特进、右光禄大夫、侍中、中卫将军,置佐史。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卒,时年七十,诏赠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简肃公。②门人,弟子、学生、后进。③才,有才学,本领。④辎 ,车辆。辎,载重车;,轻便车。特谓财富、官职。⑤终为他有,最后还是归为别人所有。⑥直,特意。⑦薄躬,贫困穷迫。⑧籯,竹箱之类。⑨徒语,说说而已,空话。
释文:徐勉虽然官位显要,无心经管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为了告诫他儿子徐崧,曾经写道:“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起过,并不在乎要去经营什么(委实没有什么可以经营的)。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仅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培养他们有知识有技术(不如一经,经,五经,泛指一门专业。此句中比拟不如有一门学问)。’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拾得:徐勉留给子孙的是做父母的清白,这是一笔最为丰富、也是最为宝贵的财产。他之所以这样做,有三点非常中肯的理由:一、留下一大笔家产给子孙,如果子孙只会花费,不知管理,结果还是归于别人。白费一场安排。二、子孙有才学,即使没有一点家产留给他们,凭他们的学识和本领,也能富裕起来。三、最为重要的是,给子孙满箱满箱的黄金,不如培养教育他们长知识长技能,懂得为人正道,不贪不沾。徐勉说到做到,还为子孙树立起好榜样,留给子孙的是一生清白。可能有的人不以为然,其实他们不懂得清白之中,自有大批无形的财产,那是激发后代具有一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的精神,是更加可贵的用之不竭的自信者财源。

返回目录

文言文《梁叔徐勉传》

1. 《南史.徐勉传》全文翻译

徐勉,字修仁,南北朝时梁朝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北)人。

徐勉一生行事公正而谨慎,到普通六年(525年)时,梁武帝升他为中书令,并赐给二十名亲信作护卫。徐勉以有病为由请求解除他的朝内职务,梁武帝不准。

徐勉一生身居高位,但他从不营置家产。平时所得的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族中的穷困者,因此家里没有积蓄。

他的门客和老朋友中有人劝他为后代置点产业,他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财产,我给子孙留下清白。

子孙如果有才能,他们自会创家业;如果他们不成材,即使我留下财产,也会转到别人手中去。”徐勉曾写信告诫儿子徐崧说: “我们家世代清廉,所以平常日子过得清苦。

至于置办产业这件事,从来就没有提及过,不仅仅是不经营而已。……古人说:‘以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不也是一份很丰厚的遗产吗!’又说:‘把整筐的黄金留给子孙,不如教他们攻读一门经书’。

仔细研究这些言论,的确不是空话。我虽然才能低下,但有自己的心愿,幸得遵奉古人这个教训去做,就不敢半途而废。

自从我身居高位以来,将近三十年,一些门人和老朋友极力劝我趁有职有权时见机行事,有人劝我购置田园;有的人劝我开设商店客栈,或者搞点水上运输,也会经营生利,发财致富。像这样一些意见,我都拒绝未采纳。

这并不是我要学汉朝的公仪休那样‘拔葵去识’不与民争利,只是想避免后代为争夺财产而闹得一塌糊涂……” 徐勉终生洁身不贪,言传身教,屡次训诫子孙属守律。这还只是父为子树立的楷模作用 。

更有远见的是,他不为子孙置办产业,而是将宝贵的清白遗给后代,让后人享用无穷。

2. 《梁书·徐勉传》的译文

遗之以清白

勉①虽居显位,不管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②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③也,则自致辎④;如其不才,终为他有⑤。”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代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⑥不经营而已。薄躬⑦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⑧,不如一经。’评求此言,信非徒语⑨。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

——《梁书·徐勉传》

注:①勉,徐勉,字修仁。幼年孤贫,早励清节。南朝梁武帝时,授宣慰将军。置佐史,侍中、仆射。后又迁尚书仆射、中卫将军。徐勉越升重位,越是尽心,知无不为。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移授特进、右光禄大夫、侍中、中卫将军,置佐史。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卒,时年七十,诏赠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简肃公。②门人,弟子、学生、后进。③才,有才学,本领。④辎 ,车辆。辎,载重车;,轻便车。特谓财富、官职。⑤终为他有,最后还是归为别人所有。⑥直,特意。⑦薄躬,贫困穷迫。⑧籯,竹箱之类。⑨徒语,说说而已,空话。

释文:徐勉虽然官位显要,无心经管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为了告诫他儿子徐崧,曾经写道:“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起过,并不在乎要去经营什么(委实没有什么可以经营的)。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仅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培养他们有知识有技术(不如一经,经,五经,泛指一门专业。此句中比拟不如有一门学问)。’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拾得:徐勉留给子孙的是做父母的清白,这是一笔最为丰富、也是最为宝贵的财产。他之所以这样做,有三点非常中肯的理由:一、留下一大笔家产给子孙,如果子孙只会花费,不知管理,结果还是归于别人。白费一场安排。二、子孙有才学,即使没有一点家产留给他们,凭他们的学识和本领,也能富裕起来。三、最为重要的是,给子孙满箱满箱的黄金,不如培养教育他们长知识长技能,懂得为人正道,不贪不沾。徐勉说到做到,还为子孙树立起好榜样,留给子孙的是一生清白。可能有的人不以为然,其实他们不懂得清白之中,自有大批无形的财产,那是激发后代具有一种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发进取的精神,是更加可贵的用之不竭的自信者财源。

3. 文言文《徐勉传》翻译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

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

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 ”十八岁时,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

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考试取士时入选甲科,被授予王国侍郎的官职,又补为太学博士。

那时每当有事要商定,徐勉就依据当时社会认可的情理判断事情正误,严明而恰当,没有谁能够加以批评使之改变,一同为官的人都效法他。 起初,徐勉跟长沙宣武王交好,梁武帝很器重赏识他。

等到梁武帝即位,徐勉被授予中书侍郎的职位,又晋升而被授予中书通事舍人的官职,在内省当值。 掌管国家法令以后,督察举发的事情很多,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称职。

天监三年,被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与掌管吏部选官。后迁任侍中。

当时,梁军正入侵魏国,候坞驿站传来的文书堆积如山。徐勉参与掌管军事文书,日夜劳累,常常几十天才回一次家。

回家时群狗惊叫,徐勉叹息说:“我忧国忘家,才到了这地步。 ”天监六年,被授官为给事中、五兵尚书,迁任吏部尚书。

徐勉担任选官,办事符合常道,有条有理。既熟习文辞,又擅长辞令,虽然公文案卷堆积,宾客满座,但他应对自如,手不停笔。

他曾经跟门客夜间举行宴会,有个叫虞皓的门客请求做詹事五官。徐勉端庄严肃地回答说:“今晚只可谈风月,不应说及公事。

”所以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无私。 又被任命为尚书仆射、中卫将军。

徐勉因为旧恩,先后升任重要职位,他尽心为国,知晓的没有不去做的。不久又担任中书令,徐勉因病请求卸去朝廷中的重任和要职,皇帝下诏不允。

(后来徐勉)脚疾加重,很久没能朝见君王,(于是)坚决陈奏请求解任,皇帝下诏允许他病愈后返归台省。 徐勉虽然身居显要职位,但不经营产业,家里没有积蓄,他将俸禄分送出去以供养穷困的亲族。

门客、老友有人随口进言,徐勉就回答说:“别人把财产留给子孙,我把清白留给他们。子孙如果有才,就会自己取得财物;如果没有才,财产终究要为他人所有。

”等到他去世,皇帝听说后流泪痛哭。谥号为简肃公。

4. 徐勉文言文翻译

字修仁,东海郯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二年,卒于梁武帝大同元年,年七十岁。少孤贫,早励清节。六岁属祈霁文,见称耆宿。既长,笃志好学。起家国子生。太尉文宪公王俭时为祭酒,每称勉有宰辅之量。射策举高第,补西阳王国侍郎。历吏部尚书;尝与客夜坐,有求詹事五官者,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累官至中书令。其戒子书,为世传诵。梁世言相者,勉及范云而巳。卒,谥简肃。勉善属文,勤著述,虽当机务,下笔不休。尝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撰,为流别起居注六百卷,(南史作六百六十卷。此从梁书)左丞弹事五卷,在选曹撰选品五卷,(南史作三卷。此从梁书)齐时撰太庙祝文二卷,以孔释二教殊途同归,撰会林五十卷,凡所著前后二集四十五卷,(南史作五十卷,《隋书志》作五十一卷,《两唐书志》作四十一卷。此从梁书)又为妇人章表集十卷,皆行于世。

祖籍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的徐勉,从小笃志好学,早励清节。梁天监二年(公元502年),他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此时梁朝建立才一年多些时间,梁武帝又兴师北伐,朝中政务军务十分繁忙。徐勉这时虽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员之一,但因为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为了不延误军机,梁武帝于是让他“参掌军书”。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确实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几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养了一群狗,因为他回来得少,这些狗都不认得自己的主人了,他每次回来,都要引起它们的狂吠。畜生们完全把主人当成了陌生人,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觉得无奈。有一次他感叹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轶事。”

5. 文言文~何攀传翻译

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薄。属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以攀为濬辅国司马,封关内侯。转荥阳令,上便宜十事,甚得名称。除廷尉平。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宣城太守,不行,转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大开封尝,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语在崇传。帝不纳。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弟逢平卿侯,兄子逵关中侯。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迁翊军校尉,顷之,出为东羌校尉。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涖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攀居心平允,氵位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乂、犍为费立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无妾媵伎乐,惟以周穷济乏为事。子璋嗣,亦有父风。

【译文】

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地的人。他在州里任职主薄,上司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所陷害,被诬告有大逆之罪。当时何攀正在守母丧期间,就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不会谋反,皇甫晏的冤情因此而得到平反。

王濬在益州时,将他征辟为别驾。王濬计划攻打吴国,派遣何攀奉表去拜会台阁,口头陈述计谋。皇帝下诏两次引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何攀一起筹划进军攻打的时机。王濬还派何攀去拜访羊祜,面陈攻打吴国的计划。何攀善于奉命行事,皇帝认为他不错,下诏要何攀参与到王濬的军事工作中。后来,孙皓向王濬投降,而王浑为自己去得迟而恼火,想攻打王濬,于是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到王浑那里,这件事就此解决。

朝廷又让何攀做王濬的辅国司马,并封为关内侯。后来他转任荥阳令,提交了有力国家又方便推行的十件事,得到了不少好名声。又任廷尉平。当时,廷尉卿诸葛冲看何攀是蜀地人,所以很轻视他,后来一起审理疑案,诸葛冲这才为之叹服。他升任宣城太守,但没有去,又转任散骑侍郎。

杨骏掌朝中大权时,拉了很多亲戚当官,又大肆封赏,想要遍施恩泽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何攀认为这样不对,于是和石崇一起提交议状上奏。奏文在石崇传内。皇帝没有采纳。后来他又以参加铲除杨骏的功绩,被封为西城侯,食邑万户,赐绢万匹,他的弟弟何逢被封为平卿侯,其兄长的儿子何逵被封为关中侯。何攀坚持让出自己所受的封户和一半的绢物,其余受取的封赠全分给了直系、旁系的本宗亲戚,一点都没留给自己。

后来又任翊军校尉,不久,出朝廷任东羌校尉。又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任大司农。又转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他坚持退让不愿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何攀就职,皇帝还亲自下诏,恳切而严肃地要求,何攀竟称病不起。

后来赵王司马伦篡位,派遣使者召见何攀,他更加称自己病势沉重。司马伦大怒,要杀了他,何攀不得已,带病接受召见。死于洛阳,享年五十八岁。

何攀居心公平允当,做官时讲究严肃整齐,喜爱才能杰出的人,对文士厚重,爱惜人才。在梁、益二州任中正时,招引弃置未用的人才。巴西之地的陈寿、阎乂、犍为、费立都是西州的名士,而且都被乡里说坏话,被清议了十余年。何攀帮他们申明了曲直,他们都得以免于冤枉。何攀虽然身居要职,但家里非常清贫、简朴,没有收置妾媵和伎乐,还专门做周济穷人、救济有难处的人的事。他的儿子何璋继承了爵位,何璋也有他父亲的作风。

6. 文言文《吕公著传》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

父夷简器异之,曰:“他日必为公辅。”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

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

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竹合门。

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度。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

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

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

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

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因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

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

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俄永乐城陷,帝临朝叹曰:“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

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

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

民欢呼鼓舞,成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

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诛官所论,得失未足言。

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元祐三年四月,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

7. 徐勉文言文翻译

字修仁,东海郯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二年,卒于梁武帝大同元年,年七十岁。少孤贫,早励清节。六岁属祈霁文,见称耆宿。既长,笃志好学。起家国子生。太尉文宪公王俭时为祭酒,每称勉有宰辅之量。射策举高第,补西阳王国侍郎。历吏部尚书;尝与客夜坐,有求詹事五官者,勉正色曰:“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累官至中书令。其戒子书,为世传诵。梁世言相者,勉及范云而巳。卒,谥简肃。勉善属文,勤著述,虽当机务,下笔不休。尝以起居注烦杂,乃加删撰,为流别起居注六百卷,(南史作六百六十卷。此从梁书)左丞弹事五卷,在选曹撰选品五卷,(南史作三卷。此从梁书)齐时撰太庙祝文二卷,以孔释二教殊途同归,撰会林五十卷,凡所著前后二集四十五卷,(南史作五十卷,《隋书志》作五十一卷,《两唐书志》作四十一卷。此从梁书)又为妇人章表集十卷,皆行于世。

祖籍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的徐勉,从小笃志好学,早励清节。梁天监二年(公元502年),他被梁武帝任命为给事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此时梁朝建立才一年多些时间,梁武帝又兴师北伐,朝中政务军务十分繁忙。徐勉这时虽然已是吏部的重要官员之一,但因为他是秘书出身,极有文才,为了不延误军机,梁武帝于是让他“参掌军书”。徐勉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工作本身也确实繁忙,他因此往往要隔几十天才能回家一次。他家养了一群狗,因为他回来得少,这些狗都不认得自己的主人了,他每次回来,都要引起它们的狂吠。畜生们完全把主人当成了陌生人,徐勉既感到好笑,又觉得无奈。有一次他感叹说:“吾忧国忘家,乃至于此。若吾亡后,亦是传中一事。”后一句的意思是:“我死了后,如果有人写我的传记,群犬惊吠倒是件值得一记的轶事。”

8. 梁书·徐勉传翻译,,,高分悬赏

翻译:徐勉虽然官位显要,无心经管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

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他的弟子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

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

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最后还是归于别人。”注释勉:徐勉,字修仁,在梁朝曾任吏部尚书,尚书仆射(yi、第四声)等要职。

营:经营,料理。显位:显耀的职位。

赡:供给。门入故旧:门生和旧友。

从容致言:从中了解,向徐勉劝慰这里指为徐勉的子孙着想而从中调解。从容,调解。

才:有才干,作动词。辎(zi、第一声)閰(ju、第二声):古代贵人乘坐的车子。

9. 文言文《汪应辰传》翻译

汪应辰,字圣锡,是信洲玉山人。年幼时沉稳聪明,和一般小孩不一样,五岁时就知道读书回答他人的问话常常出语惊人,认识很多偏僻字。家贫寒,没有灯油,就经常拾柴火用来点接着白天看书。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书,一看就不会忘记。十岁能写诗,曾在乡校游学,郡里的学官戏弄他说:“韩愈十三岁能写文章,现在你像什么?”应辰回答到:“孔子有三千学生听他讲学,只有你还是这样。”绍兴五年,考中进士第一名,年龄刚刚十八岁。御策用民力、吏道、兵势问他,汪应辰回答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以诚信为根本,对皇帝而言要设身处地为天下百姓着想。皇帝看了他的策论,认为他是一个老成的读书人,等到放榜的时候一看,竟然是个年轻人。引见者带汪应辰上前拜见皇上,皇上对他感到很惊异。皇上立即想授予他官职,赵鼎说:“姑且让他到京城外任职,培养他成才。”于是授予震东军签判。按照惯例,殿试第一名无须按等级等候,从这个时候,就先到地方上锻炼一年半载才回来。召回京城,任秘书省正字。当时秦烩主张和谈。应辰上书说:“和谈不成功不是担忧的事,和谈成功了,而就因此不防范就可怕了。不同的意见不停息不是可怕的事,不同的意见没有了,上下相互欺骗就可怕了。即使和金和谈了,边疆之上还应该提高警惕,褒扬将帅,使他们滋生骄纵之心,认为休整军队,使老百姓修养生息可以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即使忘了长久以来的耻辱,难道不想想将来意料之外的祸患吗?这就是因此不防备可怕的原因啊?我希望不要认为和金和好了就没有忧患了,而是要常常想到忧患进行防备,像敌人来到一样。“奏折送上去后,秦桧很不高兴,贬汪应辰出京城做通判建州,汪应辰于是辞官归隐。张九成被贬到邵州,朋友都和他断绝了往来,而汪应辰按时问候他。等到他的父亲去世,说他的坏话的人还攻击他,但汪应辰却不远万里前去吊唁,人们都为他感到危险。过了很长时间,召回京城做秘书少监,提拔做吏部尚书。李显宗冒领安丰军的功劳赏赐五千多人,应辰上奏折反驳他。做户部伺郎兼伺讲。应辰独自一人承担繁多的事务,节约多余的开支,常常上书皇上说:“轮到值班的官吏值班三天,给他们增加的饭钱就一万缗;工匠洗器皿仅仅给百余千,而给官吏吃饭的钱就六百千;塑显仁皇帝的神像,半年时间不到,官吏的饭钱就已经支了三万、银绢六百匹两。其他方面的浪费都和这方面类似。”皇上对这种浪费很惊异,命令吏部加以裁减。授予 官职作吏部尚书,不久兼翰林学士和侍读。论及爱民六件事,在朝廷上和其他人的意见不合,不高兴的人很多。……汪应辰待人接物温和谦逊,遇到事情刚直不屈 ,流落岭桥十七年。秦桧死了,才得以回朝廷。刚正方直,敢于直言而不回避。……在淳熙三年二月在家中去世。

评论说:汪应辰学术精通,尤其以刚直被人称赞。……侍奉皇上忠诚,足以担当大任,可惜他的才能没有完全得到使用啊!!

返回目录

如果您对本文的内容感到满意,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认可。如果您对本文不满意,也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